趣杂谈——蛋白质、发音源与琴弦

[复制链接]
查看461 | 回复0 | 2024-6-11 00: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,陪伴了我们最后两年的小学时光。新班主任名叫程永红,时二十多岁,爱穿一身红色的制服,五官精致俊秀,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我们全班同学的白月光。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,我全然记不得那两年的语文课讲了些什么,倒是一个事情对我影响极大。80年代到90年代初,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多数中国人已经衣食无忧,但营养观念仍然淡漠。我小学的时候,如果住在爷爷家,早上爷爷会给我一些食堂的粮票和现金,可以到水泥厂食堂换一个大馒头夹一块王致和酱豆腐,再来一碗白米粥,在老人眼里那已然是人间早餐至味。而新班主任来的第一天,就是要求大家每天要喝牛奶、吃鸡蛋,并硬性要求大家每天必须保证两个鸡蛋,睡眠保证八个小时。当有同学早上无精打采,老师不是劈头盖脸的批评,而是问睡得如何,早上吃的什么?如果没吃牛奶或鸡蛋,那才会招来严厉的批评。自习课上,班主任老生常谈的就是营养学,从碳水讲到蛋白质到维生素、微量元素。班主任经常强调的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普通国人饮食里碳水过高,蛋白质过低,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发育。那这种提高蛋白质的饮食有没有现实意义呢?初中时候参加房山区组织的学生体检,听体检医生说过水泥厂中学的孩子整体比村里学校的高大一些,肺也大一些(肺大可能是水泥厂粉尘排放的原因吧,属于当时经济发展的副产物)。幼小的心里,被启蒙了一颗营养学的种子后,我每到一个地方总爱观察那里人爱吃什么,蛋白质含量如何,身体健康程度如何。

aaa2eac12b365920de19bdb3fdd1e92d.jpg


蚕宝与桑叶中国古人乐器分类讲八音——金石丝竹土木匏革,古琴为丝类乐器,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养蚕缫丝之事。众所周知,蚕爱吃桑叶。其实除了桑叶,蚕也吃莴笋叶、榆树叶、莴苣叶、柞树叶等其他树的叶子。当然,蚕似乎最爱吃的还是桑叶,这与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桑叶的特殊适应性或许有关。山东师范大学逆境植物重点实验室宋葆华等人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《107中植物叶蛋白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比较》,对比可知,蚕爱吃的叶子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“蛋白质”含量较高。可见,蚕宝宝也是偏爱“高蛋白”饮食的。
再来看蚕丝的主要成分,90%以上是蛋白质。其中大约七成为丝纤蛋白,两成为丝胶蛋白。

2bcb45ad854004e5f844dfdd5534b879.jpg


中外琴弦与蛋白质
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,为什么中国古人会选择桑丝作为制作琴弦的原料。其实古人可以使用的材料很多,比如可以用麻绳、草绳、马尾、棉绳(南北朝传入中国)等等。
特别是弹过丝弦的人都知道,蚕丝弹性延伸较大,一定程度上为保养和使用带来了些烦恼。我自己试验过麻绳、凯夫拉等材料,这些材料延伸性较小,但少了弹性后总感觉音色发死,散音还好,到了按音和走手音则衰减过快。后来才知道,即使是制作琴弦用的钢丝,也要通过调节钢材配比来调节出适当的弹性。中国古人说丝不如竹、竹不如肉。我理解古人是以自我为中心,丝弦是外在之物,全靠人手去弹拨发音。而竹木乐器虽也为外物,但它是靠人的嘴来吹奏的,舌、齿、气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,更接近本我。而所谓肉者,即人之喉,应是情之最佳表现者了。而从成分上讲,人的发音器官主要是由喉头、喉结和甲状软骨组成,这些器官又是由胶蛋白质和弹性蛋白质构成的。声带也是由弹性蛋白质薄膜构成。那么从成分上而言,丝已然是最接近肉的外物了。很多人说弹丝弦入心,或者这种亲近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。

7f5a0a5fdd59d6ed75e00e1375ef6864.jpg


无独有偶——在琴弦选择上,欧洲人和中国人走了两个不同的路,而又殊途同归。中国人善于桑织耕种,养蚕缫丝制作蛋白质琴弦自是不二之选。而欧洲人使用羊肠作为琴弦制作的主要原料,几百年来亦是不同凡响。羊肠弦与蚕丝弦虽然材料来源不同,制作工艺相异,但就本质而言都是加了捻度的条状蛋白质。前两年,我们也曾试过把羊肠弦用在中国古琴上,音色手感俱佳又不失古琴的原有韵味。
对了,这里插个题外话,玩发烧音响的朋友们或许可以试试不同材料作为扬声器“纸盆”的音色特点,不妨也试试蛋白质材料方案。

文章转自律和古琴研习社


f6246db3c5398f174dfb1f4fd29d96b6.png

fbbd6ab3737c82440fc65ecdad7a1441.jpg

非常感谢您的阅读,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
关注平台收听未来,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