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念|瑞典汉学家、古琴家林西莉,传播汉字与古琴之美

[复制链接]
查看15833 | 回复0 | 2021-10-26 16:56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fc32f41ca3f434dc32ef0bc78c55e9d3.jpg

      综合各新闻媒体获悉,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(Cecilia Lindqvist)于上周日去世,享年89岁。1961年至1962年,林西莉来到北京大学读书求学,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。1971年起,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,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,其后,她耗时八年,写成了《汉字王国》一书,有英、法、德等十多种译本。林西莉不仅研究中国汉字,而且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,她曾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古琴,并用中文名林西莉著《古琴》,该书在2006年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——奥古斯特文学奖。

3562106538b19a49fd12428d0f3360de.jpg
《古琴》林西莉著(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)
        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,关于它在文人生活中的意义,关于音乐、诗歌、人——甚至是关于我们应当怎样生活——一些深入古琴世界中的经历和体会。
林西莉说古琴:
1961 年冬春之交,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中国古琴。它出现在我的面前,是在北京大学一间空荡荡的教室里的一张木桌上。七根丝弦紧紧地绷在一个黑色的漆木音盒上。颇费一番周折之后,我才找到一个中国学生答应教我一些弹奏古琴的基本方法。开始上第一堂课那天,他带着琴来了。这是一把明代(1368—1644)的琴,是他的家族传下来的。
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,它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。那音色清澈亮丽,但奇怪的是还有种深邃低沉之感,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。在以后的很多年里,正是这音色 ——从最柔弱细腻的泛音 —— 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,到浑厚颤动的低音让我着迷。
后来,我尝试着学习的曲子都是些古曲,音调简单,不像欧洲钢琴曲有丰富的音符,大多是单一的旋律,有时在两根弦上同时弹奏八度音符,交错共鸣。


3feb0b6a8f8ecbe4623ff97dbc567428.jpg

唐代古琴-九霄环佩

古琴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。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,弹奏古琴之于他们乃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,正如参禅,是解脱自我、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。而对于疲惫的官宦、被贬谪流放的官员,或者贫寒的诗人们来说,弹琴又能帮助他们逃避冷酷的现实,回归平静祥和,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。这种乐器深受崇尚,在中国无数的诗歌里被传唱。
许多有关琴师命运的动人故事一直脍炙人口。这拥有悠久历史的乐器至今仍被弹奏着。这是一种奇长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传统。
但是,古琴的弹奏后来渐渐地被赋予了繁多的规则和要求,诸如何时可弹,何时不可弹,应当如何弹,衣着如何,坐姿如何以及琴房的布置等等。并非你随心所欲,边烧饭边抓张琴谱跑进屋里,想弹就弹的。弹古琴需要做准备工作,既有具体的细节准备,又有精神上的准备,在某种意义上,弹古琴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情。

148335aa1b38f9244b7e4124567b2824.jpg
《古琴》林西莉著(中华书局)

近百年来古琴的神圣感确实有所降低,但它仍被视为稀罕之物,当作传家宝为人们所珍藏,虽然家中已无人再弹奏它。不过我相信后继有人,琴声一定不会断的。古琴不好弹,总是一个接一个单调的乐音。如何把握这些单调的音,表达和传递它们的美是关键。它一共有二十六种颤音和五十四种明确区分的指法,含糊不得。

6e079c8531b3e860f8d5fe6999dd1656.jpg

林西莉弹奏宋代古琴

对初学者来说,有个难题就是没有我们所习惯的那种乐谱。古琴“谱”只是一些汉字符号的组合,标明该在哪根琴弦上的哪个地方弹,该用哪个手指和哪种弹法。另外一个麻烦则是关于音乐节奏和乐句的划分,谱上并未详细注明,而且不知道该如何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。如果没有一个耐心的良师,一步一步地指点,真是无以得道。

4d452694a9e5ee5864611fe35c362c65.jpg

著名古琴家王迪给林西莉授课
(在北京古琴研究会度过的两年在林西莉的记忆中是“美好的时光”。研究会的庭院里住着全国最有名的古琴演奏者。当时年近四十的王迪成为了她的老师。)

古琴和其他高水准的乐器一样,都需要琴师一生的锤炼和投入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,而如此的锤炼和投入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。但通过粗浅地接触古琴音乐,让我们不但有机会见识到这样一种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,也有机会与整个中国古典文化亲近起来。
古琴弹奏贯穿了儒家和道家的传统,亦包含了很多人生和修养的基本原则。每段音乐都让人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联想 —— 兰草、梅花、高山、流水、仙鹤和在空中展翅的大雁,这些都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于诗歌绘画当中的题材。
(以上选自林西莉《古琴》一书)

af14ffeb4c7093fb81c4b4e1b4056579.jpg

当年的古琴研究会的大门还在,如今里面已是普通的民宅

一张古琴——奏出情缘五十载

  林西莉的本名叫西西莉亚·林奎斯特。上世纪60年代初,她随任外交官司的丈夫来华工作,当时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闭,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里唯一的学生。“在那里我遇到了研究会的老师们——溥雪斋、管平湖、查阜西、杨葆元、王迪等古琴大师,他们改变了我的一生。”然而1962年冬,在驻华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,夫妇俩不得不回国,“如果可以的话,我好想继续待在中国!”临别时,研究会把明代古琴“鹤鸣秋月”赠送给林西莉,老师们还分别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,供她回国后继续学习。其中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。这也成为再版《古琴》的精华所在,更多人将有机会欣赏到这些“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”。


cd92116ec444196bf96980eb7c4d43df.jpg
林西莉抚弄明代古琴 “鹤鸣秋月”。刘仲华摄

    正是这些曲目和老师王迪讲述的每个曲目背后的故事,让回到瑞典的林西莉延续了对中国文化的执著,她每周都会用“鹤鸣秋月”弹上一曲。“那些美妙的乐曲,跟唐诗宋词融为一体,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。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或一些相应的古诗词。比如说《胡笳十八拍》,背后有蔡文姬悲欣交集的故事;《高山流水》有伯牙和子期的故事;《钗头凤》则是描述陆游和唐婉的悲剧,等等。这些故事增加了古琴的旋律魅力,让你觉得不仅仅是在学弹琴、听音乐,而是在和几个世纪以前的古人相遇。古琴让我更能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,这正是古琴传统最引人入胜之处。”

cec7478a2dab9b2b0aed9c1802ac375a.jpg

林西莉和古琴

b4c73653f30ea36399b4efeca55e703c.jpg

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北京阅读一本关于古琴的中国书籍。(图:孙晔/中国日报)

  然而在西方,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古琴。2006年,经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,林西莉撰写了《古琴》一书,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——奥古斯特奖。出版界人士认为,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,该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古琴的历史、琴律、美学和故事的书籍。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述,更论及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,古琴与人的命运,与音乐、诗歌的相互关联。


c654668ec6e68d88f75c8f02ca8122e0.jpg

     《古琴》一书,在瑞典掀起了中国热和古琴热。据说她原本还计划再写一部关于中国剪纸的作品,然而随着她的离世,与中国文化的缘分也只得止步于此了。

(本文选自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及中华书局出版的《古琴》、《 人民日报 》、中国日报等书籍及新闻媒体综合编辑)

61fdb3810fdb9c92736889ed2ba2548a.jpg



本期责任编辑/王磊     纠错联络/13810911515(微信同号)
非常感谢您的阅读,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
关注平台收听未来,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