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与养生

2021-12-12 14:55| 发布者: 琴研会| 查看: 3969| 评论: 0

摘要: 古琴与养生养生,一个古老的课题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论述,如老、庄强调的“清静无为”,“神形兼养”等。古琴,一件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老乐器。自从它出现以来,一直和文人君子息息相关,并被认为是修 ...

古琴与养生



养生,一个古老的课题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论述,如老、庄强调的“清静无为”,“神形兼养”等。

古琴,一件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老乐器。自从它出现以来,一直和文人君子息息相关,并被认为是修身、养性必备之器。

延年益寿只是养生的一个部分,而且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关键。余窃以为,如何高质量乐观向上的生活才是养生的主要追求。那么古琴是如何达到上面所讲的这种诉求呢?下面就从调养身体、颐养性情和以德为本三个方面浅析一下古琴与养生之间的关系。


0078e6vXly1ge3iih2urhj30u01hc1kx.jpg


调 养 身 体


中医上说,“经络”是运行气血,联系脏腑、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,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。人体上有十二条主要经络,而手上就集中了六条之多。其分别是:大指上的“手太阴肺经”、食指上的“手阳明大肠经”、中指上的“手厥阴心包经”、名指上的“手少阳三焦经”、小指上的“手少阴心经”和“手太阳小肠经”。这些经络调整着人体的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心血管系统、内分泌系统、生殖系统等。弹奏古琴时,双手始终处于运动中,这可以很好地促进血液循环,并且刺激手指末梢神经使经络贯通。

古琴初学者往往会遇到做一个指法手势时动作不标准的现象。如中指弹“勾”时食指和名指联动;名指按弦时觉得有力用不上;两手小指不能“例直而微翘”等现象。这皆是由于自身对肢体末梢控制不足,手上经络不通所导致。习琴一段时间后经络得以畅通,控制力得以加强,就可以做出标准动作了。究其原因,是手指与琴弦频繁接触时,许多穴位受到摩擦。如大指外侧近甲根处的“少商穴”,此穴主肺和上呼吸道。以及大指外侧末节处的 “珠圆穴”,此穴对眼睛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。这两处就是我们大指经常按弦的地方。另外,有“经外奇穴”之称的“十宣穴”就在双手十指的指尖,其具有清热宣泄、祛暑散风的功效。像这样的穴位还有很多,在此就不一一例举。这些穴位受到琴弦的反复刺激,自然就发挥出应有的功效,促进了新陈代谢,起到了保健作用。

举一个实例,以前有一位老者,不幸患了手指拘挛的病症,当时有一位名医给他开出了以琴医之的“药方”。他整理出十余年未弹已渐渐遗忘的琴曲,反复弹奏,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摆脱了拘挛的困扰。这位老者就是北宋名臣欧阳修,这个故事记载在《欧阳修文集·琴枕说》里面。

另外,在弹琴时,脚下要打拍子,左右两手要弹弦,眼睛不仅要看着琴谱还要照顾徽位,耳朵需要辨别音准,大脑需要记忆琴谱,心中还要理解旋律。全身上下在琴曲的规范下运动,很好地协调了肢体与心神。从姿势上来讲,古琴弹奏时强调脚踏实地,腰部微直,胸部内涵,坠肘沉肩,气沉丹田。这些要领和太极拳的要领十分相似。弹琴时两手左右挥洒,也和太极拳的拳意相符。所以说弹奏一曲古琴就如同打了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,自然起到了强身健体之功效。


0078e6vXly1ge3iih2urhj30u01hc1kx.jpg


颐 养 性 情


世人皆有情感,情感的变化会对身体产生影响。一般来讲,怒、悲、忧、惧等不良情绪长久压抑在内,便会对自身有害,甚至引起疾病。若能恰当、适度、合理地使情感得以疏泄,则有益于健康。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疏泄情感呢?弹奏古琴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。

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《好听琴》诗中说道:“本性好丝桐,尘机闻即空。一声来耳里,万事离心中。…”所以说弹琴能够颐养性情,调畅情志。随着琴曲弹奏情感得以抒发,自然就能使心绪安宁胸襟开阔,从而有益于养生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持此观点,他在《送杨寘序》中记载了自己曾经郁郁不得志,心绪不宁, 患上类似忧郁症的情绪病,后来通过习琴得以痊愈。他对好友杨寘说到:“予尝有幽忧之疾,退而闲居,不能治也。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,受宫声数引,久而乐之,不知其疾之在体也。”这说明研习古琴能够排解忧郁的情绪,使内心平和豁达,达到颐养性情的效果。

那么为什么弹奏古琴能够使忧郁的情绪得到宣泄?欧阳修在下文中给出了答案:“……其忧深思远,则舜与文王、孔子之遗音也;悲愁感愤,则伯奇孤子、屈原忠臣之所叹也。喜怒哀乐,动人必深。而纯古淡泊,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、孔子之文章、《易》之忧患、《诗》之怨刺无以异。其能听之以耳,应之以手,取其和者,道其湮郁,写其幽思,则感人之际,亦有至者焉。”这是因为琴曲立意高远,境界深邃,内涵丰富。人们在弹奏琴曲时,心手相应,内心和琴曲所表现的意境高度统一,便可以将心中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忧、思、愁、苦等情感宣泄出来,从而达到“和”的境地,以此来颐养性情。

正因如此,所以欧阳修推荐身体有恙的杨寘在外一定要习琴,他认为古琴有着“平其心以养其疾”的特殊功效:“……以多疾之体,有不平之心,居异宜之俗,其能郁郁以久乎?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,于琴亦将有得焉。故予作《琴说》以赠其行,且邀道滋酌酒,进琴以为别。”这篇序文体现了两人真挚的情感。尤其是在一篇美文几杯醇酒之后,欧阳修还“进琴以别”则更是一件雅事。


0078e6vXly1ge3iih2urhj30u01hc1kx.jpg


以 德 为 本


身心的调养固然重要,但还不是关键,对于“德”的养成才是养生之根本,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。孔子在《中庸》中说到:“大德必得其寿。”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指出:“仁者寿,德全不危。”一个德行良好的人,活的必然光明磊落,神闲气定。对生活也比较积极,并且充满了乐观、向上的心态。只有生活好了,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,才能惠及养生,所以想要养生先要养德。

古人用“礼”、“乐”来养德,我们来看看在《礼记·乐记》中的这段记载:“…故乐也者,动于内者也;礼也者,动于外者也。乐极和,礼极顺。内和而外顺,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,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。故德辉动于内,而民莫不承听;理发诸外,而民莫不承顺。…”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:乐用以端正内心,礼用以端正外表。乐使人极其平和,礼使人极其恭顺。如果一个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,那么人们不仅不会与之争,还会更加尊重他。因此,德性的光辉萌动于内,行为的准则表现在外,人们就会以他为榜样而顺从他。换而言之,内外端正之后,自然也就趋吉避凶。所以说“礼”和“乐”是正人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,也是养德的关键。

古人相信音乐能养德,在研习音乐时,这项功能就潜移默化地进行了。试举一例说明之,音乐皆有节拍,节拍就是让人在正确的时间里发出正确的声音。比如前半拍手要如何弹奏,后半怕又该弹哪个音。推而广之,也就是让人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做正确的事情,由此来规范自我修正自我,所以说弹琴就是一种修行。

古人在自我修行中强调“慎独” ,“慎独”是一种自律,“慎独”是一种担当,而古琴就是自己在独处时的一种绝佳的良伴。所以魏晋之际的名士嵇康在其著作《琴赋》中开篇明义地提出了音乐“…可以导养神气,宣和情志,处穷独而不闷者,莫近於音声也。…众器之中,琴德最优,故缀叙所怀,以为之赋。”所以人们便用琴来时时刻刻端正自己,以培养自己的德行。故此,我国自古以来就有“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”和“士无故不撤琴瑟”的说法,也就正是此理了。

古琴从大处说可用以养德,从小处说可丰富生活。一个人除了工作之外,“有闲”之后时间如何安排就是一个重要问题。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爱好,对于养生也是十分有益的。谚语有云:“富不思文必思邪”。有的人喜欢用琴、棋、书 、 画来丰富自己的生活,营造一种平静祥和的生活状态;有的人喜欢把时间消耗在不良嗜好中虚度光阴。两种选择高下立分,有识者自知。


综上所述,研习古琴可以端正你的姿势,按摩你的穴位,加强你的运动,锻炼你的大脑,协调你的身体,愉悦你的感官,滋养你的精神,宣和你的情志,增益你的德行,丰富你的生活,古琴有如此多的妙处我们为什么不去亲近它呢?




微信图片_20200308151940.png


非常感谢您的阅读,请您把文章分享给更多朋友 

关注平台收听未来,查看历史消息分享更多精彩
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上一篇:标题:琴道